|
IC厌氧反应器的应用和发展IC 厌氧反应器
IC 厌氧反应器是在 UASB 反应器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IC 厌氧反应器和 UASB 反应器一样, 能够形成高生物 活性的厌氧颗粒污泥,但不同的是这种反应器内部还能够形成流体循环,其形成过程如下:
进水由底部进入第一反应区与颗粒污泥混合,大部分有机物在此被降解,产生大量沼气,沼气被下层三相 分离器收集,由于产气量大和液相上升流速较快,沼气、废水和污泥不能很好分离,形成了气、固、液混 合流体。又由于气液分离器中的压力小于反应区压力,混合液体在沼气的夹带作用下进入气液分离器中, 在此大部分沼气脱离混合液外排, 混合流体的密度变大, 在重力作用下通过回流管回到第一反应区的底部, 与第一反应区的废水、颗粒污泥混合,从而实现了流体在反应器内部的循环。内循环使得第一反应区的液 相上升流速大大增加,可以达到 10 ~ 20 m/h 。
第二反应区的液相上升流速小于第一反应区,一般仅为 2 ~ 10 m/h 。这个区域除了继续进行生物反应之外, 由于上升流速的降低,还充当第一反应区和沉淀区之间的缓冲段,对解决跑泥、确保沉淀后出水水质起着 重要作用。
IC 厌氧反应器与 UASB 反应器相比具有以下优点:
①有机负荷高。内循环提高了第一反应区的液相上升流速,强化了废水中有机物和颗粒污泥间的传质,使 IC 厌氧反应器的有机负荷远远高于普通 UASB 反应器。
②抗冲击负荷能力强, 运行稳定性好。 内循环的形成使得 IC 厌氧反应器第一反应区的实际水量远大于进水 水量, 例如在处理与啤酒废水浓度相当的废水时, 循环流量可达进水流量的 2 ~ 3 倍; 处理土豆加工废水时, 循环流量可达 10 ~ 20 倍。 循环水稀释了进水,提高了反应器的抗冲击负荷能力和酸碱调节能力, 加之有第 二反应区继续处理,通常运行很稳定。
③基建投资省,占地面积少。在处理相同废水时, IC 厌氧反应器的容积负荷是普通 UASB 的 4 倍左右,故 其所需的容积仅为 UASB 的 1/4 ~ 1/3 ,节省了基建投资。加上 IC 厌氧反应器多采用高径比为 4 ~ 8 的瘦高 型塔式外形,所以占地面积少,尤其适合用地紧张的企业。
④节能。 IC 厌氧反应器的内循环是在沼气的提升作用下实现的,不需外加动力,节省了回流的能源。
先后应用于大型淀粉厂、酒精废水、生物制药厂、农药废水废水处理系统 厌氧 IC 反应器的原理及设计
一、 IC 反应器的原理
IC 反应器的构造特点是具有很大的高径比,一般可达
4 ~
8 ,反应器的 高度可达
16 ~
25m 。 所以在外形上看, IC 反应器实际上是个厌氧生化反应塔。
由图
17-1 可知, 进水通过泵由反应器底部进入第一反应室, 与该室内的厌 氧颗粒污泥均匀混合。 废水中所含的大部分有机物在这里被转化成沼气, 所产生 的沼气被第一反应室的集气罩收集,沼气将沿着提升管上升。沼气上升的同时, 把第一反应室的混合液提升至设在反应器顶部的气液分离器, 被分离出的沼气由 气液分离器顶部的沼气排出管排走。 分离出的泥水混合液将沿着回流管回到第一 反应室的底部, 并与底部的颗粒污泥和进水充分混合, 实现第一反应室混合液的 内部循环。 IC 反应器的命名由此得来。内循环的结果是,第一反应室不仅有很 高的生物量、 很长的污泥龄, 并具有很大的升流速度, 使该室内的颗粒污泥完全 达到流化状态, 有很高的传质速率, 使生化反应速率提高, 从而大大提高第一反 应室的去除有机物能力。 经过第一反应室处理过的废水, 会自动地进入第二反应 室继续处理。 废水中的剩余有机物可被第二反应室内的厌氧颗粒污泥进一步降解, 使废水得到更好的净化, 提高出水水质。 产生的沼气由第二反应室的集气罩收集, 通过集气管进入气液分离器。 第二反应室的泥水混合液进入沉淀区进行固液分离, 处理过的上清液由出水管排走,沉淀下来的污泥可自动返回第二反应室。这样, 废水就完成了在
IC 反应器内处理的全过程。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 IC 反应器实际上是由两个上下重叠的
UASB 反应器 串联组成的。由下面第一个
UASB 反应器产生的沼气作为提升的内动力,使升 流管与回流管的混合液产生密度差, 实现下部混合液的内循环, 使废水获得强化 预处理。上面的第二个 UASB 反应器对废水继续进行后处理(或称精处理) ,使 出水达到预期的处理要求。 IC厌氧反应器的应用和发展发表时间:2016/8/22 来源:《低碳地产》2015年第11期 作者:岳广磊 高旭
【摘 要】IC厌氧反应器拥有较大的上升流速、高效的泥水混合强度、突出的承载容积负荷能力、稳定的出水等特性,易于培养高活性的厌氧颗粒污泥,目前厌氧内循环反应器(IC)在啤酒、制药、化工等高浓度废水行业已有应用实例,但因反应器结构复杂、泥水混合不理想,易出现短流现象,三相分离器的分离效果不佳,操作要求严格、反应器启动慢等缺陷使该反应器的推广受到限制。所以对IC厌氧反应器的改良优化和系统内颗粒污泥的探究拥有重要的实际意义。本文结合某酒厂对IC厌氧反应器的应用进行了研究。 一、厌氧反应器发展历程 2、新型内循环厌氧反应器
IC反应器的构造及原理来源:环保网 IC厌氧反应器由两个反应室叠加而成,每个厌氧反应室的顶部各设一个三相分离器,如同两个UASB反应器的上下重叠串联组成,由5个基本部分组成:混合区、颗粒污泥膨胀床区(第一反应区)、精处理区(第二反应区)、内循环系统和出水区。在第一反应室的集气罩顶部设有沼气升流管直通IC反应器顶部的气液分离器,气液分离器的底部设一回流管直通至反应器的底部。内循环系统是IC工艺的核心部分,由一级三相分离器、沼气提升管、气液分离器和泥水下降管等组成。内循环装置,改变了产气负荷与水力负荷的作用方向,在高负荷下能避免污泥的流失,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高负荷与污泥流失相分离0,从而使IC厌氧反应器具有比UASB、EGSB更高的有机负荷。
外循环厌氧反应器ECAR是(External Circulation Anaerobic Reactor)的英文缩写,名叫外循环厌氧反应器,是一种采用生物法处理废水的高速厌氧反应器。 简介外循环厌氧反应器(ECAR)是在上流式厌氧污泥床(UASB)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采用外循环系统和颗粒污泥技术,是传统的膨胀颗粒污泥床反应器(EGSB)的改进型,属于高效厌氧反应器。 工作原理
ECAR充分利用了厌氧颗粒污泥技术,通过外循环为反应器提供充分的上升流速,保持颗粒污泥床的膨胀和反应器内部的混和,提高了反应器的处理效率。 高浓度废水由布水系统从ECAR底部泵入,与反应器内的厌氧颗粒污泥充分混合,绝大部分有机物质被转化为沼气,气液分离模块将沼气、水和污泥实现良好分离,沼气由顶部进入沼气输送系统,废水由出水管流入后续处理系统,厌氧污泥回流至污泥床。 技术特点ECAR反应器底部设有旋流配水系统,污水在ECAR反应器内呈旋流上升状,布水均匀且避免了“短流”现象的发生.其水力上升速度可达6一10m/h,故颗粒污泥处于膨胀状态,与废水中的有机物接触更加充分,传质效率高,有机物去除率高,容积负荷提高可达到10一20kgCOD/(m3.d)。[1] ECAR反应器采用增加高径比、出水回流技术和安装小间距三相分离装置,一方面有利于保证较高水力上升流速的同时减少三相分离器的水力负荷;另一方面通过设置小间距的三相分离器有效的提高了粘附气泡的颗粒污泥与斜板碰撞的机会,改善了泥水分离效果,增强了沼气的收集能力,使ECAR反应器内保持高浓度的颗粒污泥。 技术特点: 00001. 外循环系统 00002. 00003. 高效的分离模块 00004. 00005. 污泥浓度高 00006. 00007. 高负荷 00008. 00009. 抗冲击负荷能力强 00010. 00011. 占地面积小 00012. 00013. 造价低 00014. 正是由于ECAR反应器独特的技术优势,使其可以用于如屠宰废水、甲醇废水、啤酒废水等多领域高浓度有机污水的处理工程中,并且获得较高的处理效率.[2] 构造构造上的特点是集生物反应与沉淀于一体,是一种结构紧凑的厌氧反应器。反应器主要由下列几个部分组成。 布水系统其主要功能是: 1.将进入反应器的原废水均匀地分配到反应器整个横断面,并均匀上升; 2.起到水力搅拌的作用。 这都是反应器高效运行的关键环节。 反应区是ECAR的主要部位,包括颗粒污泥区和悬浮污泥区。在反应区内存留大量厌氧颗粒污泥,具有良好凝聚和沉淀性能的污泥在池底部形成颗粒污泥层。废水从污泥床底部流入,与颗粒污泥混合接触,污泥中的微生物分解有机物,同时产生的微小沼气气泡不断放出。微小气泡上升过程中,不断合并,逐渐形成较大的气泡。在颗粒污泥层的上部,由于沼气的搅动,形成一个污泥浓度较小的悬浮污泥层。 循环系统水经循环泵作用,通过循环管路回到反应器底部,完成循环过程。使水力上升速度达到6~10m/h。 三相分离器由沉淀区、回流缝和气封组成,其功能是将气体(沼气)、固体(污泥)和液体(废水)等三相进行分离。沼气进入气室,污泥在沉淀区进行沉淀,并经回流缝回流到反应区。经沉淀澄清后的废水作为处理水排出反应器。 三相分离器的分离效果将直接影响反应器的处理效果。 气室反应器本身就是密封的,上端液位以上部位就可作为气室,也可在顶部再建集气罩。其功能是收集产生的沼气,并将其导出气室送往沼气柜。 处理水排出系统功能是将沉淀区水面上的处理水,均匀地加以收集,并将其排出反应器。 此外,在反应器内根据需要还要设置排泥系统和浮渣清除系统。 设计主要内容有: ①根据水质特点、水量大小、去除率等选定池型,确定主要尺寸; ②设计进水、布水、循环和出水系统; ③选定三相分离器的型式,沼气回收设备。 设计参数应通过试验确定,无条件试验时可参考经验参数进行设计
|